刘赞同学来信介绍MIT生活 |
刘赞同学2006年8月加入我们组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期间从事多层膜表面分子印迹方面的工作。2008年7月他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化工系攻读博士学位。他结合自己在MIT化工系两个多月以来的亲身经历,向大家介绍了MIT科研及教学方面的一些特点,现总结如下,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 |
|
1. 科研方面: |
在MIT化工系,我发现他们做研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总能在应用研究当中找出理论点。记得当时张老师曾经说过“MIT的工科总能做成理科”。我当时并没有全部理解,但过来之后发现确实如此。这边教授很多人都是在做工业项目,比如药物合成分离,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等等。但很多人在实验的同时,都会有一个理论/模拟小组支持他们,也就是说他们总能够尝试用数学物理模型来预测实验结果并解释实验现象,而不单单只是找到一个工业问题的解决途径。比如有的教授做药物项目,他会有一个小组做具体的实验工作,另一个小组做蛋白质/药物分子的分子模拟优化,二者联系得非常紧密。比如有一些人做过程的优化,我本以为是进行一些数学运算,编写程序罢了。但通过与一些教授交流后发现,他们更希望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新颖的算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新的平台,并能够对计算科学本身有所贡献。这两个月的经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工科的认识,我过去认为工科只需要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可以了,但现在发现它不仅要综合已有的理论知识,更要创造新的知识。 |
|
2. 教学方面: |
在这边第二个大的体会是对学生的高要求。这个学期的主要课程只有三门,但是涉及的内容可能相当于十门课,教授只是给一个大的框架,然后学生要自己去学习理解从而填充这个知识框架。考试题目也非常的难于捉摸。比如上次的热力学,教授是把一篇文献修改了一下就直接当做考试题目,结果不到一半人考过50分。在这里学习学到半夜两三点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学校教学楼里有很多沙发,每天都看见很多人蜷在上面睡一会接着学。这种状态在清华是从未见过的。相对而言,我觉得清华对学生的要求要稍微低一些,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也过于肤浅。这里的教授好像信奉一句话“只有在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你才真正学到了东西”。 |
在MIT化工系,选导师的过程是一个'聊天'的过程,每位同学必须要跟至少六位教授谈话,然后从中选择导师。系里每周都会有学生的seminar,就是每周让一位高年级的同学向其他人讲解自己的工作,感兴趣的人可以参加。这样保证了学生能够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从而为可能的合作打下基础。 |
(马 宁 编辑) |